English

传统社会风貌的立体呈现与现实思考

1999-07-21 来源:中华读书报 □王跃生 我有话说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传统深厚的古国,我们有许多引以为自豪的东西,也有不少不堪回首之处。无论如何,这两者都在我们的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乃至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在世纪之交,我们应以怎样的面貌跨进新的时代,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近读著名中国社会史专家和清史专家冯尔康先生的新作《古人生活剪影》和《清人生活漫步》,感到这两部书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中国传统社会的新的视角,作者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也为我们的现实思考留下诸多启示。

传统社会的风貌是什么?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在我看来,它主要是指历史上人们的行为方式。那么,历史上人们的行为方式如何呢?想必读过历史的人会有一些认识。不过,以前的历史读物给人们留下的往往是历史上人们行为方式某一方面或某一侧面的印象。而从冯尔康先生的这两部书中,我们所看到的传统社会风貌是立体的,因此显得丰满,给人的印象更深。首先作者以人物为核心,透视历史上的制度、风俗及其变迁轨迹。他将社会上各种身份、各个阶层的人,从帝王将相到平民百姓,从文人骚客到流民乞丐,都作为观察对象,试图通过他们的活动来展示一个时代各色人等的行为方式,这样传统社会风尚和习俗的展示有了层次感。其次对某一具体问题尽可能从多个侧面予以揭示,如婚姻家庭、皇室、宦室如何,普通百姓甚至贱民又怎样,作者均倾注笔墨,人们由此能看到传统社会特定生活场景的完整画面。此外,将传统社会行为方式的积极因素和消极成份,以诸多极具代表性的个案表现出来,因此加深了读者对传统文化的整体认识。还有,既对某些典型个体着力描述,又对特定群体予以说明,两种方法相互衬托,因而人们易于把握传统社会风貌的特征与群体趋向。

作者不仅仅引导读者认识传统社会的风貌,更注重让人洞悉传统社会风貌的背后起作用的因素。由此使人进入又一层次——了解传统社会人们的思维方式。或许这才是传统社会风貌的全部内容。要做到这一点,就需有阐幽发微的能力。而如果没有对历史的典籍的熟谙,长期的思考,即使有意于此,也会力不从心。客观地讲,作者所选取史实、人物,多数读者都并不很陌生,但我们缺乏的是对人物行为原因的深层了解,因而难于获得更多的理性认识。还要看到,人们的行为方式不是孤立的社会现象,而是一定时代价值标准的体现。作者对此有深切的体会,选择对象独具匠心,所作分析不囿于常论俗见,而是另辟蹊径,使人耳目一新。

以史为鉴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有作为政治家的识见,而且是有社会责任感的学者的一贯追求。在传统社会,以史为鉴更多的是人们想从过往的政治风云、社会变动中获取直接的经验教训,以使所处社会得以改造,免蹈旧时代的覆辙。而在当代其含义应有所扩展。我国历史数千年延绵不断,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变化的同时,还有沿袭和继承,甚至还会在现实生活中重现。这种沿袭和继承如果是不加区别的,那将是可悲的,因为它会把落后的东西再现出来,阻碍我们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就有一个怎样了解、认识传统的问题。本书作者在书中力图对传统社会风貌给以全方位的展示,正是“赞扬进步的有益的成分,厌弃落后的因素”这一愿望的具体表现。可见作者的立意是让读者充分认识传统中的精华和糟粕,为一种新的社会风貌塑造作出贡献。我认为,这就是以史为鉴的当代要求。

固然,作者是要展示传统社会的风貌及其演变历史,但这两部书名之为“剪影”、“漫谈”,意味着他们又不同于一般的历史著述。他力图节省笔墨,以画龙点睛的方式让人领略传统社会生活的基本状态。作者行文笔调清新,叙事生动,意境深远,使人对历史的认识和想象空间扩大,有回味无穷之感。

《古人生活剪影》,《清人生活漫步》,冯尔康著,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出版。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